轻质油藏高压注空气氧化特征与热混相驱技术
【摘要】:通过物理模拟实验、数值模拟和现场实例分析综合研究轻质油藏高压注空气热混相驱技术的地下热氧化状态、热氧化前缘稳定性及生产动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原油组分越轻、黏度越低,热氧化燃料消耗量越低,氧化生热温度越低。稀油和挥发油热氧化前缘能够稳定推进,形成高压条件下的轻质油藏中温热氧化稳定驱替状态。稀油和挥发油的热气化和蒸馏作用强,容易在高压高温热氧化前缘与热烟道气一起形成气化和蒸馏单相区带,形成注空气热混相前缘。轻质油藏高压注空气热混相驱开发过程可分为增压见效、低气油比高效稳产、高气油比生产等3个阶段,增压见效阶段和低气油比高效稳产阶段产出70%以上的原油。
|
|
|
|
1 |
王子亭;混相驱过程的扰动分析[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4期 |
2 |
张慧;;二氧化碳近混相驱研究进展综述[J];石化技术;2015年12期 |
3 |
王杰祥;陈征;靖伟;陆国琛;牛志伟;;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二氧化碳非混相驱效果预测[J];石油钻探技术;2015年02期 |
4 |
雷霄;邓传忠;米洪刚;劳业春;;涠洲12-1油田注伴生气近混相驱替机理实验及模拟研究[J];石油钻采工艺;2007年06期 |
5 |
张恒汝;李闽;;富气混相驱中液化气回采量计算方法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3年01期 |
6 |
刘滨,张俊,李艳明,蒲玉娥,何淑华;葡北油田注气混相驱开发技术[J];新疆石油地质;2002年05期 |
7 |
邹根宝;;混相驱——三次采油新技术[J];石油知识;1994年05期 |
8 |
李轶超;姚先荣;王长权;代宸宇;杨琳琳;;Ⅹ油藏注气混相驱可行性实验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17年04期 |
9 |
;用四维多分量地震追踪二氧化碳混相驱[J];石油钻采工艺;2000年02期 |
10 |
郭龙;;渤南油田义34块特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混相驱实验[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1年01期 |
11 |
蔺玉秋,郭月,张世民;普通稠油非混相驱开发优化研究[J];特种油气藏;1999年03期 |
12 |
陈晓军;成伟;史华;;扎尔则油田注气混相驱数值模拟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6期 |
13 |
傅春华,陈姝兰,代士郁;黄16井区氮气-水交替非混相驱先导试验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4年01期 |
14 |
郭平,杜志敏,张茂林,王仲林,孙玉凯,谭光天,刘滨;葡北油田气水交替注烃混相驱开发研究[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
15 |
彭利;代士郁;刘菊;;花101块CO_2混相驱方案优化[J];内江科技;2010年08期 |
|